小记一二

两天前去印尼廖内走了一趟。

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不少对近期印尼发展的描述,这次亲身体会,印象深刻。感觉尽管印尼还有很多困难(雅加达正在闹水灾,已经接近瘟疫流行的边缘),它正逐渐从民主乱象中走出来,迎向发展的春天。

民主对经济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害?真希望印尼可以做出个另一个正面的例子来。记得在上世纪八、九十年代的时候,印尼的人均GDP一直是比中国高的,到现在却是比中国的人均GDP落后了一大截。

昨晚参加了两个有趣的聚会。

一个是Second Life新加坡用户第一次在现实生活的会面。

这次聚会是由IdeaFactoryEng KiatNicholas组织的。IdeaFactory现在是Second Life在新加坡的临时联络处,他们透露Second Life将在近期正式进军新加坡,而且将以新加坡为中心,发展Second Life在亚洲(除日本与韩国)的业务。新加坡经济发展局(EDB)也将资助一批新加坡人到旧金山Second Life总部去培训,帮助Second Life在新加坡的业务发展。

这对新加坡本地的数字媒体开发是个很好的消息。可以预见Second Life的这个中心将刺激新加坡成立很多以Second Life业务为主的公司。对亚洲其它地区而言,Second Life离他们更靠近了一步,应该会更容易听到亚洲用户的声音。

昨晚参加完Second Life的聚会后,匆忙赶回家,正好赶上Interlocals的网上讨论。

我一直关注着Oiwan创立的这个网站,很早就在上面登记了帐号,有几次都差点想把我的翻译发给他们,只是我的little bridge比较关注文化交流上的小事,而Interlocals专注于人权,民主,社会转变等大事,感觉little bridge有点配不上Interlocals的大框架。

我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参加这次网上的讨论。看着与会者积极地讨论Interlocals遇到的问题,很为这些志愿工作者的热情而感动。这世界上真的有不少人不求名利,只为帮助人而付出。

Interlocals主要是由几个香港志愿工作者创立的。

我在新加坡也参加了一些志愿团体,但总感觉新加坡这边的本地志愿工作者缺乏真正的热情--他们的热情大多都很肤浅,暖不到人心里。奇怪的是,我感觉香港是一个比新加坡更商业化,更资本主义,更符合适者生存丛林法则的地方,但我却能经常遇到充满热情的香港志愿工作者。也许一个冷漠的地方更需要热情的人来温暖,要不然每个人都变成巨大商业机器上的一个个冷酷的零件了。

参加Interlocals网上讨论的另一个收获是,在little bridge上加上了Creative Common的声明。我以前对这个一直都不重视,总以为blog通常默认就是Creative Common的了。

Subscribe
Notify of
2 Comments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
功在不舍
17 years ago

国内最近有个“捐献时间”网站,专门号召志愿者的,貌似挺受捧得

2
0
Would love your thoughts, please comment.x
()
x